燕城文学>玄幻奇幻>买宋 > 第四百五十七章
    此后,像是到了明末清初的翻译中,我国译者以徐光启、李之藻、杨迁筠、王徵、以及冯应京、李天经、瞿式耜等人,前三人被耶酥会人士称为“中国圣教三柱石”。

    徐光启自是不必多说,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是明末的一位大人物,字子先,号玄扈,死后谥文定,上海吴淞人,是著名的科学家,对天文、地理、农业、军事都有研究,他的《农政全书》被认为明末发挥决定作用的著作。

    而且他还受利玛窦影响,加入了天主教会。

    也正是在明朝末年的复杂政治形势下,筑就了充满忧患意识的徐光启的独特科学视野,走上了一条科技强国的道路。

    像是在1600年春,他在南京与利玛窦相晤,认为利氏是“海内博务通达君子”。

    为了科学兴国,振兴大明,他选择了与利氏等传教士合作,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翻译他们携来的科学书籍,“以裨益民用”。

    而他所翻译的作品中,最有名的当数他与利氏合作的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编诠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真的算是为我国的数学宝库添一明珠。

    他还著有《几何原本杂议》,主持并参译《崇祯历书》,与西人合译《大测》、《测量法义》等数学作品,以及天文学、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多种著作。

    此外不至于此,除了科技方面,他还译过许多西方哲学作品。

    例如1624年他曾参与〈灵言蠡勺〉的翻译。

    史学家陈垣认为该书“博辩奥衍,玄妙新奇”,“说理最精,亦最难译”。

    徐光启从事科学翻译的目的就是想在当时开展一个以科学化为内容的学术运动,来推进我国的科学发展,所以他的翻译都强调“实用”。

    因此陈福康将他的翻译思想总结为两大特点:一是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二是抓重点,抓“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

    他在《几何原本杂议》中反复强调“此书为用之广,在此时尤所急需”。

    在科学研究中,他首先重视西方数学的严密,理论和逻辑体系,他认为“科学发展的最主要的环节—“度数之学”的功用和地位。

    他说,科学家掌握了“度数之学”,犹如工的掌握斧斤寻尺“,就能够“明理辩义,立法著数”,迈进科学的大门,从而“渐次推广,更有千百有用之学出焉”。

    所以他的翻译立足于度数之学,渐而至天文、地理、军事等等十个“旁通”。

    而徐的翻译思想精华还在于他对翻译功能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