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城文学>科幻灵异>三国大教主 > 第七四章 【幽州篇】曹家
    大战,一触即发。

    但是有一个英雄人物,却被冷落在一旁。

    曹操叹了口气,将济南国相的银印放进了一个紫檀木匣。

    算上木匣,银印只有一尺见宽,相比于印主人那志在天下的万丈雄心,实在太过狭小了。

    生于桓帝永寿元年的曹阿瞞,已经年满三十岁了。古人说三十而立,三十岁的曹操,虽然说不上乘风破浪,但绝对算得上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了。举孝廉、灭黄巾、救陆康,如今的他已经是誉满天下的一介名士了。

    但是这和他的期望还是相较甚远。

    当年他和老师皇甫嵩合兵颖川剿灭黄巾时,满以为自己将会像“冠军侯”霍去病一样,年少有为,带领大汉的羽林郎立下不世功勋。饱读诗书的他笃信,自己知兵略,晓军机,绝不会走上“狡兔死走狗烹”的老路。他将会凭借个人的努力,改变宦官子弟的恶名。可是谁能想到,年届三十,自己却被人像打水漂的石子一样丢出了雒阳,跑到偏远的济南国当什么相国。

    要知道,济南国只是本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刚刚转封的小国,基本和自己的长子曹昂同岁,属于要兵没兵,要钱粮没钱粮的穷乡僻壤。在这个时代,这样的小国等于匪患猖獗、人民饥苦的代名词。就连中山国和常山国那样的大藩,藩王被绑架、劫杀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自己被丢到这里,显然是和流放一样的待遇。

    而造成这一切的,并不是张让等十常侍。曹操的祖父曹腾曾经官至黄门顶峰“大长秋”,是要让张让和赵忠喊干爹的大人物。逼着曹操“流放”的,正是他的好兄弟——袁绍。

    本来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义,因为中平二年年初的弑君案和公车上书一事出现了裂痕。袁绍作为雒阳“官二代”,甚至“官n代”的领袖,因为护驾不利,成了一介布衣。曹操却因为公车上书救了陆康,成了青年士族的领袖。一起一落,一褒一贬,再加上曹操作为“青英荟”的实际创始人,令袁绍顿时觉得自己这“青英”盟主的地位和影响力被比下去了。

    为此,本来高傲的袁绍抛弃了袁家“累世三公”的尊严,主动以布衣之身投身进入政治暴发户何进的大将军幕府,第一次献策,就是将曹操踹到了远离雒阳的济南国当一个国相,美其名曰为剿黄大军筹措粮草。

    济南国就是灾区,哪里去给大军筹措粮草呢?

    想到此,曹操笑了笑。他对自己这位发小太熟悉不过了。长着一副儒雅豁达的外表,实则小肚鸡肠,心胸狭隘。所谓的豁达,不过是为了博取虚名的工具。

    “父亲!”

    年少的曹昂跑过来,抱住了自己父亲的腰。孩子知道父亲要孤身前往远方任职,特地过来告别。

    在孩子面前,曹操收起了官场失意,带上了严父的面具:

    “今天读《诗》了吗?”

    小曹昂望着父亲严厉的表情,垂下了萌萌的大眼睛,低声说:“没有……”